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晓峰中国学生缺乏质疑创新精神考研现状需反思
相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同学对凌晓峰教授并不陌生,他为人谦和,风趣幽默,每每回国,总是受邀在各大高校进行讲座,内容深刻,发人深思。近期,凌晓峰教授受邀兼任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世界上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尤为激烈。中美对抗,高科技领域是主战场。美国对中国进行高科技封锁,中国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十分正确的,但想要在该领域有所突破,质疑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的学生缺乏质疑能力有着很强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文化中对于权威缺乏质疑。中国属于农耕文明,我们对于知识有着先天的敬畏。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质疑往往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从而导致我们教育方式并不能培养出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这点从《论语》中便可发现,《论语》中关于讨论和质疑的情节很少,而更多的是提出疑惑,然后由孔子给出结论,这些结论则被奉为经典「知识」被学生背诵、记忆,而其中的辩证过程被完全忽略,更不要说对其加以质问。
抛下历史包袱,当代教育机制和大环境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质疑精神发展。大多数教育都是填鸭式,一味灌输知识,然后考试。我发现中国学生经常把学习当做记忆背诵,把质疑和反思当做是不合适行为。这实际上不利于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
政府在出台政策之前也需要考虑民众会如何进行政策上的质询,以及政策是否存在可被利用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好的政策。
学术环境下,不利于真正的问题提问与交流,我曾遇到过一些情况,没有人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也没有真实的问题产生。我认为,在学术界,要鼓励批判性思维,并且要学会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推动学科前进。
从研究角度来说,对已发表文章无条件接受是不够的,有必要通过审视去提出更好的想法或改进现有的工作。此外,还应该鼓励年轻学者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可能与行业内普遍认知相悖,这样的态度能够促进整个社会技术层面的快速发展。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读者认识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只有不断地提问、不断地挑战旧有的思想模式,我们才能拥有持续创新、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而这种精神正是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稀缺,是我们必须共同努力的事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