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北京建造节更注重环保理念

北京建造节更注重环保理念

“同学们记住,结束的时候一定不要把垃圾留下。”

“利用废弃物进行建造实验不仅能探索材料的可能性,也能为学生们认识环境、感知材料、体验创新、建立理念提供新的途径。”

“本次建造节以“筑墙?造景”为主题,发现并构建材料之美,探讨筑墙的可能性,造景激发人与人的交流互动。墙在中国传统建造方式中不仅承载着多样的材料和技艺,还承载着循环再利用的朴素的生态观与独特技艺。”

5月28日,在第三届北京建造节暨第七届创意文化节上,负责参展的胡映东老师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2018年4月建造节启动以来,经过赛队报名、方案筛选、中期答辩、预搭建等环节,终于在5月26日早上7点正式开始,各组按抽签位置正式开工。经过48小时紧张的建造过程,各具特色的建构作品逐步矗立起来,并于28日在建造节开幕上正式对外展出。在这个充满挑战而又激发热情的竞赛过程中,各队队员们除了需要创新构思和创造性地使用废旧材料,还要有条不紊地按照设计方案完成切割、拼装、搭建等各个环节,在两天内团队合作、共同建造出充满创意的建构作品。

这个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供儿童娱乐的泡泡,学生们将虚幻缥缈的泡泡具象化,材料都是废弃的彩色塑料轮胎进行搭建,让环保节能深入人心。

说起创意构想,参展的学生向记者说,我们走访了许多垃圾站,在取材上选择了多种方案,希望在材料上有所突破。最后确定用轮胎作为主材料,既符合本次建造节材料要求,使得造墙过程中安全性增强。由于塑料轮胎本身是全封闭的,我们将轮胎内部用角磨机锯开,在轮胎外轮廓上钻孔,用螺丝和螺母将轮胎固定,增强了稳固性。

据悉,基于“立足于现实,建造于未来,实现于科技”的理念,本届北京建造节设立有虚拟建造组,以虚拟校园平台搭建为题,以三维虚拟动态场景体验为基础,拓展故事叙述能力,突出趣味性与交互性。两组参赛作品应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与若干虚拟校园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为虚拟校园的功能模块开发与展示做了有益的尝试。

作为大赛承办方的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是首批认证的“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已连续四年承办校内及北京建造节。在建造过程中,学生对于建筑的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建造过程获得了感性和理性认识,创新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学习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同时,建造节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前来观展,营造了学生与公众互动、全民参与建筑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围。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第七届创意文化节与本次建造节同期举办。创意文化节以“传·承”为主题,共设“山海经”形象设计大赛和“石画记”创意文化作品展两项活动,均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鼓励同学们品读学习传统文化,运用新时期手法、理念制作出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山海经”形象设计大赛的参赛选手以《山海经》中记载的故事为主题制作了15套精美的服装作品,每一套都是同学们亲手缝制,其中6组参赛获奖作品收录至创意文化作品展中。“石画记”创意文化作品展收录了传统文化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古韵手绘团扇、古风手绘纸伞、建筑模型等多种展品。本次创意文化节将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特色结合,为此建艺学院师生专门制作了古风建艺的标识,并制作成贴纸、T恤等周边纪念品。

创意文化节是为拓展学生实践专业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意灵感而搭建的展示交流平台。于此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更加展现了交大学子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传统,以时代创新思维践行“知行”校训的精神风貌。

此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指导,中国建筑学会学会、北京交通大学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承办,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协办。共有来自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河北工业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以及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京市三十五中学等17所京津冀地区高校、中学共计52组学生组队参加。大赛是继2017第二届北京建造节之后,又一次规格更高、规模更大的赛事。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中国建筑学会部分北京地区的科普基地,和各院校的师生以及市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