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晓峰中国学生缺乏质疑创新精神上海交大招生办解读最新高招政策

在社会的舞台上,一个名声显赫的人物——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晓峰教授,以其谦逊和幽默感赢得了学术界的尊重。每当他回国,他总是被各大学校邀请进行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讲座。凌晓峰教授是一位多产的科研工作者,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以及思维策略等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不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60余篇论文,更是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

近日,凌晓峰教授受邀担任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而中美之间的高科技战场更是明朗化。美国对中国实施高科技封锁,而中国把人工智能作为发展基础,是一项正确而必要的事业。不过,要想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具备质疑和创新能力。

历史与体制使我们失去了质疑与创新的本能

我们的文化中对于权威缺乏质疑,这种态度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知识持敬畏之心。而封建时代中的任何异议都会遭到严厉惩罚,这种恐惧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忽视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看到,那里的讨论往往以问答结束,而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并接受孔子提供答案,这些答案被奉为经典,不容置喙。

相比之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则以问答形式来进行教育,让学生自己产生问题,并逐步引导他们找到正确思想。这两种教育理念差异,对东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种传统背景下,我们一直没有打破这种教条式的教育模式,即便今天,当代环境也限制了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政府应鼓励民众参与政策讨论

政府制定政策时,也应该考虑民众如何质疑这些政策,以及是否存在可利用的地方。如果能够自我审视并听取公众反馈,那么才能推出有效的决策。

然而现实情况却很少见到这样的交流。我曾参加过一些专家论坛,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指定人员也只是表示支持而已。此外,很多学生对「学术明星」的文章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批判,他们通常会以拜读的心态阅读,从不敢去挑战那些内容,这样就无法促进新思想的出现。

科学研究需要勇于质疑

从科学角度看,勇于提问意味着对已经发表作品无所畏惧,无论作者身份如何,都要用审视眼光去考察。不断地这样做,将帮助我们将过去工作转变为新的发现,使科学进步不断向前迈进。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鼓励和培养来增强这个习惯。在国外,一堂课常常伴随着老师与学生间频繁的问题互动。在重要学术会议上,比如NeurIPS,每次演讲后都有人排队提出问题,与嘉宾就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一旦时间有限,还会有晚会后的继续交流。最近,我也带了一篇文章参加NerIPS,该文章展示期间持续不断有人提问,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

通过引导和鼓励,可以提高人们形成询问习惯的一致性。我在苏州大学做报告时留出两个小时供提问,有惊人的活跃气氛,最终大家围住我连续提出了大量问题。报告结束后,我又接收到了许多进一步的问题说明这一点尤其重要:质疑并不等同于不尊重,只是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双方共赢路径之一。当我们面临自我挑战时,也应该像审稿者那样客观地评估自己的工作,以确保它达到最高标准。

综上所述,在这个AI时代里,如果中国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科研人员内含自身对于未知事物应当持有的好奇心,并积极推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勇於質問、思考與創新這樣的一系列現象,這才可能快速实现技术创新,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