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晓峰中国学生缺乏质疑创新精神的社会现象在最新影视作品中凸显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相信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同学对凌晓峰教授并不陌生,他为人谦和,风趣幽默,每每回国,总是受邀在各大高校进行讲座,内容深刻,发人深思。凌晓峰教授是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终身教授。凌教授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思维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 160 多篇,是知名人工智能专家。近期,凌晓峰教授受邀兼任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长。

最近,一部关于科技竞争与创新精神的新电影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这部电影以一位年轻程序员为主角,他在追求技术突破时遇到了来自传统教育背景下的种种阻碍,最终学会了如何勇于质疑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创新的力量。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中国学生会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

我们的文化中对于权威缺乏质疑。中国属于农耕文明,知识的传承过程中,我们对于知识有着先天的敬畏。同时,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质疑往往意味着对权威的挑战,这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导致我们教育方式不能培养出问题意识和探索意识。这点从《论语》中便可发现,《论语》中关于讨论和质疑环节很少,只是提出疑惑,再给出结论,而这些结论则被奉为经典「知识」被学生背诵、记忆,而其中辩证过程被完全忽略,更不要说对其加以质问。

当代教育仍然没有打破这种传统。当代很多教育都是填鸭式教育,将注意力集中于掌握事实而非理解原理或批判性地思考。此外,由于政府政策需要民众接受,也可能导致人们不敢提问,以免触犯敏感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对政策持怀疑态度也变得困难。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学术会议,其中有一次,我发现几乎没有任何人员提出异议或反驳意见,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因为这是一个应该充满激烈讨论的地方。而且,我注意到许多文章都不会受到真正的问题推敲,因为读者更倾向于尊重作者,而不是去挑战他们提出的观点。

然而,作为科研人员,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审视,并考虑到其他人的可能批评。如果我们能够鼓励这种习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通过开放式讨论来解决问题,那么这将极大的促进个体以及整个社会水平上的发展。

因此,要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人工智能时代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抱那种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心态,不仅要鼓励自己,还要鼓励他人,让这一运动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